近日,重庆三峡学院“75万元采购299元路由器”的采购项目被网友称为“天价”。尽管5月11日,校方迅速发布情况说明并终止采购,但质疑声并未消散:荒诞的招标如何通过层层审核?“天价采购”乱象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?
图源重庆三峡学院官方微博
从公开信息看,至少还有两大疑点。其一,技术参数严重“货不对板”。校方声称招标要求的是高性能防火墙,但中标方提供的却是普通路由器,二者功能、性能天差地别。若属实,这已涉嫌虚假响应招标,供应商或存在欺诈行为。其二,价格差异悬殊到荒诞。即便考虑企业级设备与民用产品的区别,75万元与299元的价差也远超合理范围。
近年来,“天价采购”事件屡见不鲜,此前,也有高校曝出“万元光猫”“高价教材”等事件。暴露出部分单位在招标采购过程中,从标书制定、评标到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漏洞,监督机制更是流于形式。
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,每笔公共支出,都应当是经得起审视的“明白账”。高校采购经费是宝贵的公共资源,应该将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。此次事件曝光后,回应中未见具体问责名单,也未回应网民关切,深层次的问题漏洞不能仅靠“终止项目”草草了事,必须将责任链依规彻查并严肃处理。
杜绝“天价采购”,关键要扎紧制度笼子。一方面,政府采购应强化招标采购流程,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;另一方面,更要强化评标专家责任追溯,对问题单位、失误专家拉入“黑名单”,接受社会监督,此外,对恶意围标、虚假投标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惩,形成震慑,从而堵上违规、叫停、再违规的漏洞。
整改“天价采购”不该止于“重新招标”,公众等待的是更具说服力的调查结果。此次事件中舆论监督成为纠错关键,当地纪委监委、审计部门应及时介入,查清是否存在利益输送,并举一反三排查同类问题。只有让每一分资金的使用都更加透明,才能让“天价采购”的荒唐戏码不再重演。